春雨过后的婺源,漫山油菜花、徽派民居与飘渺弥漫的云雾交相辉映。图为溪头乡江岭村美景。
胡敦煌、程新德摄(人民图片)
来自法国的新人在婺源思口镇花田间拍中式古典婚纱照。
王国红摄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先生的这句话,让我联想到阳春三月与婺源油菜花的一次难忘邂逅。这次婺源之行,也加深了我对鲁迅先生至理名言内涵的深刻理解。
江西婺源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虽是满城徽派建筑,但比起西递宏村和屯溪、黟县、歙县等皖南的徽派历史名镇,还是稍逊风骚。
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婺源竞相开放的油菜花却让这个江西小镇红遍了大江南北,赏花的游人纷至沓来,真可谓“花如海,人如潮”。
油菜花本是江南一季农作物。千百年来,人们秋播春收,年复一年。但聪明的婺源人却将这开放于乡野田畴的普通花朵,打造成婺源一道靓丽的风景和一张妙笔生花的名片。
惊叹于婺源人的聪明智慧,我萌生了要去婺源探花赏花的念头。
人们都说婺源最美丽的油菜花在“江岭”和“篁岭”。我们翻山越岭,站在高山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风景蔚为壮观:漫山遍野的粉红桃花、洁白梨花、层层金黄的梯田油菜花与白墙黛瓦的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幅唯美的天然画卷。
我的家乡安徽当涂,也是江南鱼米之乡,每到这个季节也是油菜花开满田野,但都是零散的、分割的,没有形成规模。而在婺源看到的以油菜花为主题的风景,则别有一番韵味。
婺源油菜花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种在梯田之上,远眺近望都有层次感。再加上山间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与之映衬,既有万亩黄花分外香的壮观气势,又有一种小家碧玉般的脉脉温情。一排排房屋村舍相间,一片片花海连绵起伏,一物一景交相呼应。 呈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天人合一的景观。大地艺术,梦幻田园……
据了解,全国各地有许多地方都有梦幻般的油菜花景。在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弯弯曲曲的小河把成片花海隔开,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于垛田之上,犹如一朵朵祥云飘舞于水面,又似一片片流霞散落在人间。在云南罗平县板桥镇金鸡村,四野里油菜花田一片金黄,喀斯特地貌雕琢出的“馒头”山,若隐若现点缀其中,壮阔无比。
与这些地方的花海规模相比,“江岭”和“篁岭”的油菜花并不占优势。然而,婺源油菜花旅游产业近年来引得赏花人群络绎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桥流水、明清徽居点缀金黄田野,初开的粉红桃花浸染其间,这些独特景色让婺源油菜花名扬四海。人们争先恐后来到这里,争睹一片片花海,赶赴一场场春的盛宴。
婺源从一个小县城一跃成为以花为媒的旅游大县,其最大的秘诀就是“妙笔生花”。而这巧妙的一笔,不仅使婺源闻名于世,也使当地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极大地开发,让当地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
当前,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人们日益关注这一“朝阳产业”。其中,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一大潮流,它以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方式,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的和谐发展。人们在认识、享受自然的同时,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使旅游活动具有了更高的品位和功能。在婺源,以原生态自然风光和古村落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近几年获得飞速发展,小山城一跃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和“一生中必须到的地方”之一。
资料显示,每年到婺源赏花旅游的游客人数,从2001年的20多万人,已增至现在年均400多万人;旅游收入从几百万元,到如今的过亿元。今日,婺源旅游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形成了以旅富民、以旅兴县的独特社会化发展模式。
婺源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探索中逐渐实现了3个华丽转变:从油菜花时节的单一旺季逐渐向全年淡旺季均衡转变,从过境游逐渐向目的地和集散地转变,从一日游、两日游等短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转变。
阳春三月,游览婺源,不仅让我与婺源漫山遍野的金色花海有了美丽邂逅,也让我对婺源人的质朴和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以花为媒,妙笔生花”。当一些地方为本地缺少旅游资源而一愁莫展时,或许婺源探索旅游之路的经验值得借鉴。世上本没有现成的旅游之路,只要开启智慧、勇于探索,便能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妙笔生花”的旅游大道。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